通古孜巴斯特村
通古孜巴斯特村
在这个村落里,居住着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人。80年代初,再度发现这个村落时,竟然有人以为发现了“野人”、“原始部落”、“桃花源中人”,以讹传讹,轰动一时。
在一个秋季,我们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这个“世外桃源”做了为期一周多的访问。所见所闻,印象极为深刻。
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来到目的地———大河沿沙漠克里雅人居住区。地图中过去标明的是通古孜巴斯特村,如今是于田县达里亚布依乡。这里胡杨茂密,红柳丛生,几幢砖平房散建在胡杨林中。
沙漠少雨,植被很少,放牧生活艰辛。由于严重的风沙侵蚀,多数时间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含盐碱量高,只有耐盐碱的芦苇、甘草、柽柳等沙生植物能存活。克里雅人放牧的山羊,以食芦叶、红柳、胡杨枝叶为主,近万只羊啃食着有限的沙生植物。原已相当严峻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他们也放养骆驼、马、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克里雅人喜欢在胡杨树下安家。胡杨枝叶茂密,林中安家可以遮阳避风沙。他们用柽柳枝条、胡杨树干排扎成墙,再涂上泥,也就成了屋墙;也有些牧民只用枝条扎墙,顶梁上补些胡杨枝条,不少人家的墙壁和顶梁处都有较多缝隙,通光通风。有些人家的房门是用劈开的胡杨树干当门,整个居宅不见用砖瓦、石灰、水泥。
克里雅人男性多穿黑外衣,头戴黑色露毛皮帽。女性则喜欢穿长袍衫,头披白纱或用白纱盖脸,只露鼻梁、眼睛,头戴一顶似茶杯口大小的黑色羊皮小花帽。女孩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花布连衣裙。男女平时打光脚,访友或集会时才穿长筒皮靴。
沙漠生活,水是生命之泉。这里没地表水,居民选季节性河床挖掘两公尺左右的浅井取水,供人、畜饮用。但由于含碱量大,入口苦涩。于田县政府曾派人来为这里多数人家安装了手压式汲水井,但由于风沙大和缺少维修,多数已不能使用。
深居大漠中的克里雅人,饮食以茶馕为主,难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克里雅人的婚礼隆重热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大多自主,但只能在沙漠村、部落之间选择。大漠共有一百多户居民,户与户之间距离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大多数彼此沾亲带故。若有结婚嫁娶,得提前发邀请通知。形式是用一张小纸条逐户传递,因此,需提前半个月就发出。结婚时通常要热闹三天。有一天,我们连续访问四户人家,却有三户门户敞开,家中无人。后来得知,是亲戚家即将办婚事,他们都去看热闹了。维吾尔族翻译说:“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房门根本不用上锁。”
为解决与外界的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这里设立了一部无线电话机,定时与外界联系,如有要事,也可通过无线电话联络。
鉴于大漠深处缺水生存环境严峻,当地政府曾试图将这里的沙漠人家迁出到绿洲生活。但习惯了大漠生活的克里雅人,故土难离,不肯迁出。所以,后来这里设乡建村直至今日。
克里雅人来自何方?这是我们在进入大漠前后一直在探求的问题。然而始终没得到准确答案,在查阅资料和沿途访问中,也缺乏准确、权威的定论。有的学者认为,克里雅人是古格人的后裔。据载,公元9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诞生了一个古格王国;17世纪中叶,克什米尔的拉达克进攻古格国,战争持续多年,古格城破国亡,一个数十人的小分队翻越昆仑山,来到克里雅河开荒造田,放牧狩猎,过着自给自足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延续到了今天。
但有的学者则根据克里雅人与于田县的维吾尔族人有共同的外貌、衣着、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认为他们是维吾尔族人的后代。我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后一种见解比较符合实际。历史和现实留下的这些难解之谜,还有待于学者、专家进一步考察研究。
资讯排行
- 第三十七届北京八大处重阳游山会隆重开幕
- 2024年东城区重阳交响音乐会顺利举办
- 黄石华侨城恐龙梦工厂国庆庆典启幕 科技与欢乐共舞庆华诞
- 第十一届西山八大处文化节国庆盛宴精彩启幕
- 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走进北京惠民演出
- 北京欢迎你“长城好汉——北京文旅推广大使”向全球游客发出盛情邀请
- 市文旅局举办“艺术赋能·画彩斑斓游乡村”活动
- 遵循“大食物观”,探索“食学”知识体系
- 第二十三届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新闻发布会成功举办
- 首届哈恰图良国际青少年比赛发布会正式启动
- 深化交流合作 共谋发展新篇——石楼镇文旅企业联盟正式成立
- “乐享春雪•畅爽避暑”吉林文旅春夏主题推介会在北京举办
- 福启新岁龙跃新篇,八大处庙会“龙”重开幕
- 颐和园喜上“梅”梢 “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开展
- 京城最大珊瑚观赏展缸在太平洋海底世界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