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旅游信息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通古孜巴斯特村 谜一样的沙漠克里雅人(图)
相关专题: 大开眼界  发布时间:2012-11-08
资讯导读:在新疆旅游有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有一条断续伸向沙漠腹地的绿色长廊。长廊尽头有个村落,这就是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时发现的沙漠原始村落———通古孜巴斯特村。

通古孜巴斯特村


通古孜巴斯特村

在这个村落里,居住着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人。80年代初,再度发现这个村落时,竟然有人以为发现了“野人”、“原始部落”、“桃花源中人”,以讹传讹,轰动一时。

在一个秋季,我们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这个“世外桃源”做了为期一周多的访问。所见所闻,印象极为深刻。

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来到目的地———大河沿沙漠克里雅人居住区。地图中过去标明的是通古孜巴斯特村,如今是于田县达里亚布依乡。这里胡杨茂密,红柳丛生,几幢砖平房散建在胡杨林中。

沙漠少雨,植被很少,放牧生活艰辛。由于严重的风沙侵蚀,多数时间没有地表水,地下水含盐碱量高,只有耐盐碱的芦苇、甘草、柽柳等沙生植物能存活。克里雅人放牧的山羊,以食芦叶、红柳、胡杨枝叶为主,近万只羊啃食着有限的沙生植物。原已相当严峻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他们也放养骆驼、马、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克里雅人喜欢在胡杨树下安家。胡杨枝叶茂密,林中安家可以遮阳避风沙。他们用柽柳枝条、胡杨树干排扎成墙,再涂上泥,也就成了屋墙;也有些牧民只用枝条扎墙,顶梁上补些胡杨枝条,不少人家的墙壁和顶梁处都有较多缝隙,通光通风。有些人家的房门是用劈开的胡杨树干当门,整个居宅不见用砖瓦、石灰、水泥。

克里雅人男性多穿黑外衣,头戴黑色露毛皮帽。女性则喜欢穿长袍衫,头披白纱或用白纱盖脸,只露鼻梁、眼睛,头戴一顶似茶杯口大小的黑色羊皮小花帽。女孩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花布连衣裙。男女平时打光脚,访友或集会时才穿长筒皮靴。

沙漠生活,水是生命之泉。这里没地表水,居民选季节性河床挖掘两公尺左右的浅井取水,供人、畜饮用。但由于含碱量大,入口苦涩。于田县政府曾派人来为这里多数人家安装了手压式汲水井,但由于风沙大和缺少维修,多数已不能使用。

深居大漠中的克里雅人,饮食以茶馕为主,难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克里雅人的婚礼隆重热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大多自主,但只能在沙漠村、部落之间选择。大漠共有一百多户居民,户与户之间距离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大多数彼此沾亲带故。若有结婚嫁娶,得提前发邀请通知。形式是用一张小纸条逐户传递,因此,需提前半个月就发出。结婚时通常要热闹三天。有一天,我们连续访问四户人家,却有三户门户敞开,家中无人。后来得知,是亲戚家即将办婚事,他们都去看热闹了。维吾尔族翻译说:“这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房门根本不用上锁。”

为解决与外界的联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这里设立了一部无线电话机,定时与外界联系,如有要事,也可通过无线电话联络。

鉴于大漠深处缺水生存环境严峻,当地政府曾试图将这里的沙漠人家迁出到绿洲生活。但习惯了大漠生活的克里雅人,故土难离,不肯迁出。所以,后来这里设乡建村直至今日。

克里雅人来自何方?这是我们在进入大漠前后一直在探求的问题。然而始终没得到准确答案,在查阅资料和沿途访问中,也缺乏准确、权威的定论。有的学者认为,克里雅人是古格人的后裔。据载,公元9世纪,西藏阿里地区诞生了一个古格王国;17世纪中叶,克什米尔的拉达克进攻古格国,战争持续多年,古格城破国亡,一个数十人的小分队翻越昆仑山,来到克里雅河开荒造田,放牧狩猎,过着自给自足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并延续到了今天。

但有的学者则根据克里雅人与于田县的维吾尔族人有共同的外貌、衣着、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认为他们是维吾尔族人的后代。我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后一种见解比较符合实际。历史和现实留下的这些难解之谜,还有待于学者、专家进一步考察研究。

来源:乐途旅游网  
本文标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